See bamboo
green material
见竹绿建股份
南京汤山矿坑剧场
来源: | 作者:architecture-100 | 发布时间: 2014-10-13 | 2129 次浏览 | 分享到:
相对岩石展现出的刚毅和永恒,人工无意和自然去抗衡,而选择用示弱和退隐来表达对自然的谦卑



项目所在的矿坑公园位于汤山山体南麓,这里是汤山最大的废弃矿坑——于2013年停工的龙泉采石场。从汤山山体南侧的美泉路望去,4个矿坑高度从约30米到接近100米不等,裸露的灰白色岩面在山体的葱茏中显得非常刺眼,仿佛脊背上的巨大伤口。在来自“南京同道建筑设计”的雒建利老师的规划中,这个废弃的矿坑区域将建设成为结合科教娱乐、亲子活动等内容,并强调参与性、体验性、互动性的矿坑公园,占地面积约18公顷。在随后“张唐景观”的景观设计里,4个矿坑宕口由东往西分别作为温泉酒店、攒子瀑布、天空走廊和伴山营地。

△整体总图 ©️时差影像
△矿坑如同山脊上的巨大伤口


虽处小矿坑,但恢宏尺度依旧给人强烈的震撼
从空间上看,剧场和配套服务用房的用地分别利用了相邻的一大一小两个长条型的矿坑。大矿坑长宽深约为210m*10m*35m,小矿坑长宽深约为70m*40m*25m,坑底是碎石和杂填土。由于矿坑地处“方山地质走廊带”,因此杂填土中经常夹杂着一些矿坑开采后散落的方解石结晶体。虽然经过人为开采后石灰岩壁显得疮痍而破碎,但扑面而来的恢宏尺度依旧给人强烈的震撼。同时地质岩层间已悄然长出的植物,让整个采石场的岩壁看起来好似一副天然鬼斧的山水画卷。

△大坑的动与小坑的静

由于在坑内缺乏参照物和遮挡物,如果不能近距离用身体去对比、丈量岩壁,反而让人难以感受到矿坑巨大的尺度。但破碎的岩面又要求建筑和人群进行退让以留出必要的安全距离,因此设计中必须找寻出一种方式去还原和强化这种原始的空间感。

△从坑外看建筑呈现的小尺度
△建筑夜景


以岩壁做维护结构,再辅以遮蔽之物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就像山洞是野外的天然栖身之地,矿坑的岩壁也可以当做是建筑的维护结构,如果再辅以遮蔽之物,即能满足人基本的停留休整需求。鉴于山体稳定性和施工难度的考虑,选择在人群活动的范围内设置上盖物,同时对需要气候边界的功能配以房间,“建筑”就成型了。


房间的平面转折,与岩壁共同围合出三个区域,这三个区域随着使用者进入狭长的矿坑依次展开。考虑到使用频率,最靠进坑口布置零售、租赁区域,居中是以休息接待、盥洗、公共卫生间为主的服务区,最后一个是较为私密的后勤区,主要分布员工管理、休息和设备用房。

组织流线以形成空间停顿点,利用房间的总图布置对视线进行适当的遮挡,同时组织人的行为流线以形成空间停顿点,并引导人的视线去感知岩石、空间和场地。使用者在穿越内部区域时,视线被引导至特定的开口方向,有时候是一整片岩壁,有时候是“伞冠”交错间透出的缝隙,最后在后勤区“狭缝”处栈桥的引导下来到岩壁前,回望这个虚幻的“建筑结晶体”,得到冥想、反思的体验。


在房间朝向岩石的一面,采用菱形错动的镜面不锈钢板包裹,再加上六边形平面形状,试图模糊建筑的边界,弱化房间和岩壁之间的距离感。多角度镜面的反射效果也顺应了破碎的岩面肌理,这种虚幻的形体表达也映射了场地里散落的方解石结晶体。而房间朝向人行流线的界面,则采用温暖的胶合竹板饰面,这种外虚内实的材料表达,仿佛在坑底的空间中撕开一道人行的裂缝。

在自然中被缩小,唤起敬畏自然的意识

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塑造遮蔽物,既能遮阴避雨、又能融入环境?这是设计关注的重点。经过比选,最终选择了胶合竹材与钢构件组成的复合伞状结构,7座大小不一的伞状构筑物,覆盖在人群活动区域的上方,最大的伞直径13米、高度9米,最小的伞直径7米、高度5米,它们相互交错重叠,其下支撑的束柱宛如植物的杆茎,在人的视线上起到了空间引导的作用。设计利用了坑外视线的尺度错觉,使原本从坑外看起来很渺小的空间感知,在人进入到伞下以后被放大还原,让人产生一种如同蝼蚁穿过菌丛时的庇护感。通过这种在自然中被缩小的体验,以唤起人们敬畏自然的意识。


伞状物主要由伞冠、伞茎、基座三部分组成。考虑到风荷载以及光线、视线的因素,伞冠呈现上大下小的漏斗形,由PVDF膜、龙骨、不锈钢斗口构成,斗口固定在伞茎下部束柱之间的预留空间上端,并用雨水链将雨水引流至地面。此举是考虑到在野外环境下,落叶在伞冠底口堵塞、以及积雪堆积的情况下进行及时的清掏。烛台座形状的基础在杯口中预留排水管以排走雨水。为了让伞冠呈现出一种“轻薄”的效果,膜材采用30%的透光率,同时为了尽量的减小胶合竹材的截面尺寸,设计团队采用了拉杆、拉索和胶合竹梁共同作用的受力体系,这个钢铰节点投在膜材上的阴影让人不禁联想到了日晷。